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讲书堂 >> 正文

打造泰山书院平台,弘扬泰山历史与红色文化

发布者:宋元明等 [发表时间]:2020-11-16 [来源]:原创 [浏览次数]:

打造泰山书院平台,弘扬泰山历史与红色文

宋元明  倪 斌  李军

 

书院,源于中国古代的私学,也含有官学的成分,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全面普及于明清,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延绵 1000余年。泰山书院创办于北宋时期,千年书院,闻名遐迩。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复兴泰山书院,旨在通过这一平台,研究、继承、传播、创新泰山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学习、借鉴泰山书院优良教育形式,把经典国学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有机结合,探索一条如何在高校中传承民族文化、发展职业教育的新路子,创新职业教育特色,以培养大批具备德智体美的建设人才,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一、书院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特点和历史功绩

北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徂徕人石介调任南京(今河南商丘)为幕职官,结识了“流落京畿”的孙复,两人一见如故。第二年,孙复由石介引领来到泰安,开始聚徒讲学。两年后,孙复又在岱庙东南的柏林地兴建学馆,取名为“信道堂”(旧址就在今岱庙汉柏院的南部)。后移至泰山凌汉峰下栖真观(唐代建),称泰山书院。石介并在徂徕山建徂徕书院。徂徕书院系泰山书院的分支。之后,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仅泰山周围就有岱麓书院、育英书院、青岩书院、岱南书院、大成书院、怀德书院、龙山书院、圣邻书院等几十个书院。南宋宰相范成大在《骖鸾录》中最早提出了古代四大书院之说:“诸郡未命教时,天下书院四:徂徕、金山、岳麓、石鼓”。泰山徂徕书院具有明显的特点,既是教育的重要力量,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力量,又是进行文化传播、普及文化知识和宣扬教化的基地。因此,泰山徂徕书院在中国书院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的研究均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1泰山书院的历史特点:

一是形成了“为人之道、为学之方”的教育理念。书院被史学家称为“三大事业”的是教学、藏书、祭祀(主要祭祀孔子、孟子等圣贤)。书院是古代读书人围绕教书、读书、著书、藏书等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可谓读书人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就是教之以“为人之道、为学之方”,这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和宗旨。《礼记·学记》明确指出:“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教育为立国之本,“立国之本”的根本之处并不是简单的教授知识,而是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书院为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植,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等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是具有心忧天下的特征。泰山书院的创办者们都具有性格耿直,敢言直谏的品德。譬如石介,“遇事发愤作文章,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世贤愚善恶,是是非非,无所讳忌,失所颇骇其言”。宋仁宗赵桢少年登基,宠幸美女,饮酒无度,钟鼓连昼夜。对此,石介上书直谏,仁宗心中很不高兴,虽有杜衍推荐,却是罢而不召。当时,外族入侵,西北边疆烽火四起,石介身居徂徕,心忧天下,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忧虑的心情。“平生读诗书,胸中贮经纶。薄田四五亩,甘心耕耨勤?依锄西北望,涕泪空沾襟。” 石介还具有民本思想。他在《根本策》一文中说:“国家就是百姓,有百姓就有天下,否则天下就名存实亡。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定重视百姓,因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庆历二年(1042年)夏,石介丁忧期满,因杜衍再次推荐被召为国子监直讲。次年,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被仁宗器重,皆任高官要职。施行“庆历新政”。石介欣喜若狂,精神振奋,说:“这是大好事,我应当歌颂。”于是,他写了《庆历圣德诗》,赞革新派,贬保守派,指责反对革新的夏竦等人为大奸。石介的行为使夏竦等人深深衔恨在心,自此成为死敌。夏竦等从石介开刀,进一步打击革新派,他命家中佣人摹仿石介笔迹,伪造了一封石介给富弼的信,内容是革新派计划废掉仁宗另立新君。范仲淹等人有理也说不清,只好请求外任,变法遂告失败。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等人有被保守派诬陷搞“朋党”活动,革新派相继罢职,石介也在“朋党”之列,成了众矢之的,外放到濮州(今山东鄄城县北)任通判,未到任所便病死家中,终年41岁。

三是平民教育。宋代是中国书院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推动了教育由上层贵族垄断向下层社会移动,促使了阶层等级化的文化向平民文化的过渡。”(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序一”,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泰山书院也不例外,坚持平民教育。泰山徂徕书院门生弟子云集,少者几十人,多者上千人。有的从目不识丁到读史咏诗,有的成为著名学者,甚至成为大师。譬如:姜潜、刘牧、张洞、李蕴、祖择之、杜默、张续、李常、李堂、徐遁等人。金代的党怀英、清代的赵国麟等都曾读书于此。

洗心亭位于五贤祠东侧,曾为泰山“宋初三先生”读书、研习学问的地方。20世纪30年代初,爱国将领冯玉祥隐居泰安,曾在泰山五贤祠(孙复、石介、胡瑗、宋焘、赵国麟)居住、读书。冯将军景仰前贤品德学问,曾照《宋史》本传立石介、孙复碑。同时,为进一步表示敬重,冯将军又邀请石、宋、赵三贤后人会见,当时三姓后人去了百余人,冯将军握着石介后人石景谦的手与之交谈良久,并赠与礼品。冯玉祥将军隐居泰山,在五贤祠、普照寺系统地学习了革命理论和科学知识。齐鲁著名教育家范明枢,曾在泰山书院深造。他40岁留学日本,回国后致力于教育事业。当看到泰山附近的贫困百姓子女不能读书时,冯玉祥与范明枢秉承泰山书院的精神,创办了泰山武训小学15处,由范明枢任总校长。拟定了学校发展规划,推行平民教育,既学习抗日救国道理,又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对贫困学生予以照顾。在冯玉祥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述:1934年6月7日“为穷学生内设铁木工班,半日读书,半日做工。”

四是学术成果颇丰。孙复讲学泰山,聚徒著书,以治经为教。他主张“尊王说”、“道统论”,撰写了《易说》64篇、《春秋尊王发微》12卷等著作,声名大显于世。石介是北宋庆历之际为儒家争“正统”、排斥佛、道二教和抨击四六时文的思想家。他著有《易口义》10卷、《易解》5卷、《唐鉴》5卷、《三朝圣政录》20门。有《徂徕石先生文集》20卷传世。胡瑗精通儒家经术 ,以“圣贤自期许”,讲“明体达用之学”。 胡瑗一生著作颇丰现存世的经学著作有《周易口义》12卷、《洪范口义》3卷,音乐著作有《皇佑新乐图记》3卷(与阮逸合撰)等。宋焘著有《泰山纪事》3卷,另有《岱下小史》、《州志补遗》和诗集《青岩居草》、《落花全韵》传世。赵国麟写了许多纪事、笔记、讲义、杂感、诗歌,其中《塞外吟》、《近游草》等5种被王价藩收入《泰山丛书丙集》。乾隆帝曾赐“集思广益”御书匾。并有篆刻作品《仁圃印谱》存世。

2泰山书院的历史功绩:

一是振兴了儒学。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由孔子等人发展,形成了第一个高潮。在孙复、石介、胡瑗生活的年代,原本占据思想界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由于佛教和道教势力的迅速发展而表现出日渐式微的态势。以“宋初三先生”为代表的儒林士子们不甘心儒学的这种被动局面,为恢复儒学,使其适应时代的需要,他们以振兴儒学为己任,推崇孟子,宣传儒家纲常伦理道德思想,积极从事儒学教育实践,全力维护儒家道统,他们的行为为北宋儒学的复兴做出了重大贡献。欧阳修读了石介的书后十分赞赏,称石介“尤勇攻佛老,奋笔如探戈。”(【宋】欧阳修:《文忠集》卷三《读〈徂徕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可以说,在孙复、石介、胡瑗等人的努力下,儒学发展是继春秋高峰后的第二个高峰。

二是形成了“泰山学派”。泰山书院的创始人孙复、石介、胡瑗等以儒家精神为先导,潜心研究,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泰山学派”。 泰山学派以治经为主,宣扬儒家道统论,以继承儒家道统自居。他们认为,隋唐以来,专以词赋取士,造成了“天下之士皆致力于声病对偶之间,而不去探索圣贤之理”的浮夸文风,主张“以仁义礼乐为学”,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此派特别强调遵守封建的伦理道德。泰山学派极力抨击宋初浮华的文风,指责杨亿的西昆体是“蠹伤圣人之道。”从而摧垮了杨亿、刘筠为首的西昆体,促进了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遂成为一代古文运动的先驱。后世将泰山书院的这些儒学先贤们成为学界的“泰山北斗”。

三是重振了太学。石介、孙复等人受邀,离开泰山书院,先后主讲北宋中央官学——太学,结束了国子学、太学徒为游寓取解而无教学之实的状态,开创了北宋中央官学的空前盛况。据北宋学者田况回忆:“庆历初,石、孙为直讲,期兴庠序,朝廷又立三百日听书日限,来者日众,未几,遂盈数千,虽祁寒暑雨有不却者。”尤其重要的一点是,石介、孙复既为著名的经学家,又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重要人物,并竭力倡赞经世致用的实学风气,由他们主持中央官学的讲座,对于改变浮靡巧伪的士学风气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并对全国各地学校起到了主导示范的作用。

四是开启了理学。泰山书院的创始人孙复、石介、胡瑗等人,以儒家理学精神为先导,对于程(即程颐)(即朱熹)理学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开启作用。朱熹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理学体系的完善与阐发上有特殊贡献。他认为理是存在的基础,物质性的气是第二性的,理的最高境界为太极。但他又认为理无气则不存,气无理亦不能存,二者紧密相关。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黄宗羲在《宋元学案·泰山学案》中提到:“宋兴八十年,安定胡先生、泰山孙先生、徂徕石先生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濂洛兴矣。故本朝理学虽至伊洛而精,实自三先生而始,故晦庵(即朱熹)有伊川(即程颐)不敢忘三先生之语。”

二、书院与学院一脉相承

纵观泰山书院的轨迹,绵延千年,到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注册重建,期间虽有间隔,但源远流长。两者脉络相连,一脉相承。

一是立德育人。泰山书院在当时能够产生如此举足轻重的历史影响,是与它卓有成效的品德教育分不开的。书院的先贤们提出了“明道”、“传道”的办学宗旨,进而提出了以德育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他们“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兄父”(《宋史·胡瑗传》),坚持把品德教育作为书院教育的核心,把道德素质的培养置于书院教育的首位。他们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典型的伦理道德型的,核心是对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进入民国时期,泰山武训学校也很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自编自印了很多德育课本,如《哲学问答》、《儿童德育歌》等。内容丰富多彩,有爱国英雄故事,有宣传抗日的,有鼓励学生奋发向上、尊重劳动人民的。冯玉祥在1934年10月28日的日记中记述:“范(明枢)先生、张(雪门)先生同各教员聚谈,很有意思。我说了三事,必须注意方能把智、德、体健全起来。” 泰山武训小学办了21个班(其中高级班1个,初级班20个),聘任教师40余人。泰山武训小学的教师及学生,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多数走上抗战道路。有的成为革命烈士,有的成为共产党的高级干部,有的成为教育工作者。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直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育人作为根本任务常抓不懈。培养出林鸾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以及一批优秀教师和学生。

二是锲而不舍。泰山书院的先贤们志向远大,好学上进,读书勤奋,锲而不舍。孙复虽四次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中,但毫不气馁。在泰山书院期间,他潜心研究学问,乐此不疲。终以其学识渊博,声名远布,学者纷纷上门求教。胡瑗与孙复石介等人在泰山书院切磋研究学问,10年不归。每当收到家书,见有“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涧。在此期间,他“食不甘味,宿不安枕”,刻苦钻研学问,终成为一代宗师。被神宗称为“真先生”。泰山职业技术学院以“修德、笃行、创新、奉献”为校训,秉承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泰山精神,为社会培养大批技术型和高层次技能型人才。

三是学以致用。泰山书院当时的教学内容是丰富的,不仅传授儒家经典,兼及子、史群书,还十分重视体育、美育和智育的关系,开展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科目,如治国、讲武、堰水、算历等。胡瑗还主张学生要走出书斋,接触社会实际,体验所学知识,增广见闻。“先生语诸生食绝未可据案久坐。皆于气血有伤。当习射、投壶、游息焉”(《安定言行录》)。泰山武训学校也十分重视学以致用,如开设了编织、雕刻、美术等学科,使学生学到了一技之长,从而有了谋生的手段。泰山职业技术学院针对“职业教育过多注重精研某门课程学术内涵,而在普及实用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具体操作能力方面还很欠缺”的问题,坚持职业教育特色,深化校企合作,以工学结合为锲入点,以技能大师为抓手,师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

四是注重讲学交流。原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著名学者舒乙说,书院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学、研究学问的场所,大多为高等教育,注重的是学术理论研究与探讨。中国古代的书院,既是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同时又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书院的出现旨在传承传统文化之风神秀骨,守住中国文化的根。作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教育机构,书院为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和学术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泰山书院是泰山文化的标志之一,也是传统精华文化的现代再生式发展的源泉,同时也对国内外高校教育发展新趋势提供借鉴。泰山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高等职业院校,一贯重视文化传承和文化育人功能。学院针对高职学生现状,在常规教学基础上加入传统文化教育,常年开设《讲书堂》,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作学术讲座。已聘请山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周忠高作《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报告、山东民俗问题专家刘德龙作《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讲座等。并开展“书香校园”活动。倡导全体师生开展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和道德素养,使学生在学到技能知识的同时,更能学到做人的道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今天,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现代社会经济,并服务于现代社会经济,这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刘河燕著:《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版,第4页)在新时期,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指示,以及《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要把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建成“职业教育龙头院校”的要求,学院党委审时度势,就如何把上级的要求与学院发展的理想追求有机统一起来,在高职院校竞争发展形势下趟出一条特色办学的路子,把“龙头”甩起来,及时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院校、打造幸福魅力校园”办学目标,旨在解决学院的前进方向、发展前途等问题。把加快建设幸福魅力校园与振兴中华结合起来,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把办人民满意的高职与办师生满意的泰职结合起来,把成就学院之梦与个人之梦结合起来。

三、泰山书院一带的革命活动

泰山书院既是一处历史遗迹,又是一处文化遗产。由泰山书院派生出的泰山武训学校,既是一处教育基地,又是红色文化的熔炉。

一是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进行过活动。泰山书院,共产党员李达为息影读书的爱国将领冯玉祥讲授马列主义。进步教授陈豹隐为其讲授唯物辩证法,李季谷讲授西洋史,陶行知讲述国内外形势,范明枢讲解《春秋》、《左传》。还有赖亚力、杨伯峻、宋端华、王瑛、王藻徵等名流学者为其讲学。在这里,冯玉祥广泛涉猎政史地生,深明春秋大义。冯玉祥在日记中记述:(1933年)9月6日:“午后,讲《春秋》,范明枢先生;《资本论》,宋先生;白话文,陈先生。”9月7日:“徐先生讲政治如何革命云云,有条有理,可敬可钦。”

1934年秋,中共北方局代表王梓木在泰山书院附近召集在冯玉祥身边工作的中共党员,举行秘密会议。由冯先生手枪团团长魏凤楼负责安排会务。会后,冯先生得知此事,曾责备魏没有告诉他,并说万一有事也好保护这些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泰山武训小学建立了党支部,由王之盈、刘春、蒋平组成。泰山武训小学还建立了学生联合会,由高级班的阎华任主席。党支部带领武训小学的师生走上街头,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揭露日本侵略军的暴行,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泰安民众抗敌自卫团。

二是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革命志士。诸如:冯玉祥。原名冯基善,字焕章,1882年生,原籍安徽巢县(今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寄籍河北保定。1896年入保定五营当兵,后任陆军第七师十四旅旅长、第十一师师长、河南省政府主席、直军第三军总司令等职。1925年春,赴张家口就任西北边防督办,在此期间接受共产党人和苏联专家帮助,建立各种军事学校。1926年1月在奉、直军联合进攻下被迫通电下野,旋赴苏联考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3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推动下,与方振武、吉鸿昌等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被推举为总司令,指挥所部将日军驱逐出察哈尔省(今分属河北、内蒙古)。8月,在蒋介石派重兵威逼下辞职,隐居泰山。冯玉祥在五贤祠(泰山书院)读书时,既为抗日救国呐喊,又为贫民百姓泼墨,写下了诸多著名诗篇。他激于民族义愤,积极抗日,并在泰山书院旁的洗心亭上留下石刻:“你忘了没有,东三省被日本人侵占了去,有硬骨头的人应当去拼命夺回来!”当日军入侵泰安时.当地百姓用泥灰把刻字覆盖,才得以保存。1936年后,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相继任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抗战胜利后,为形势所迫,于1946年以水利考察专使名义出访美国。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当选为常务委员和政治委员会主席,随即发起组织民革驻美总分会筹备会。7月,应中共中央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在苏联驻美大使潘友新的帮助下,自美国乘“胜利”轮回国。途经黑海时因轮船失火遇难,享年66岁。1953年,根据冯玉祥生前的愿望,将其遗骨安葬在泰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题写了挽联。

范明枢:曾用名范炳辰,1866年出生于泰安城元宝街。1905年8月,以增生身份留学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五四运动期间,任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监,积极支持并参加青年学生爱国运动,用头撞开围校反动军警的刺刀,让学生冲向街头游行。1920年到1928年,任曲阜省立第二师范校长期间,参加了蔡元培组织的中华教育改革会并任委员,制定了“真、善、美”三字校训,聘请进步教师,注重用新思想、新文化教育学生,支持图书馆购置进步书刊,支持校内中共党组织的活动。1931年任省立乡村师范图书馆主任,多方求购进步书刊供师生阅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次年春被国民党当局诬以“共产党嫌疑”逮捕入狱,后经冯玉祥营救获释。回到泰安后,任冯玉祥古文老师,并与冯玉祥创办泰山武训小学,任总校长。卢沟桥事变后,他以“人格抗战”,立场坚定地追随共产党,组织“泰安县各界抗敌后援会”、“泰安县民众抗敌总动员委员会”,并任主任。1938年秋,赴鲁南呼吁抗日,任鲁南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主任。1940年7月被推选为山东省临时参议会议长,长期致力山东抗战。1945年,以八旬高龄被中国共产党中央特批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10月2日,在山东乐陵县病逝。1950年,山东省政府根据他的遗愿将其安葬于泰山南麓泰山书院前。

鲁宝琪:曾用名鲁自嘉,范明枢的外甥,1913年出生于泰安城升平街。1931年3月,在济南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泰山武训小学教师,在五贤祠读书。1937年8月,任中共泰安临时县委书记。1938年1月参加省委直接领导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任第四支队一中队指导员。1938年5月,任泰安独立营教导员。1938年底到1942年8月,任山东纵队政治部锄奸部审讯科科长。1942年秋调任鲁中军区敌工部部长,次年11月被扑牺牲。

刘春:1918年生,河北省盐山县(今黄骅)曾任泰山武训小学教师、党支部成员。曾在五贤祠读书。1937年冬,刻写过毛泽东主席的《反对自由主义》及准备发动游击队用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组织带领泰山武训小学学生到泰城西七里铺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演唱抗战歌曲。1938年1月参加省委直接领导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任第四支队一中队副班长兼政治员。后任特务连指导员、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团政治处主任、鲁南一军分区副政委、华野三纵政治部主任、军委炮兵政治部主任等职。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1961年做外交工作,曾任驻老挝、土耳其、埃及等国大使,后任外交学院院长。2007年病逝。

胡寅:原名胡欣然,山东益都人。青州师范毕业。担任过泰山武训小学教师,曾在五贤祠读书。 1937年秋,任“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 泰安县大队副大队长。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后,在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先后任连指导员、营分支书记、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山东纵队第四旅十二团政委。1943年任章丘县委书记。后任解放军第三师第八团政委、东北野战军三纵队政委、第四十二军一二四师政治部主任。1948年12月牺牲。

蒋平:原名姜淑芬,河北省密云县人。1932年北平师大女附中毕业,1933年4至10月和周明同在共产主义青年团河北省委工作,两人组成“革命家庭”。后在山东北部被扑,1937年10月出狱。曾在五贤祠读书。担任泰山武训小学教师、党支部成员后,组织带领泰山武训小学学生到泰城西七里铺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演唱抗战歌曲。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后,在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宣传队工作。1938年调往三支队,任政治部民运科长、邹平县委宣传部长。1943年在“肃托”事件中遇害。1982年平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武中奇:1907年出生于山东省长清县(今济南市长清区)崮山镇后大彦村。担任过泰山武训小学书法雕刻教师。曾在五贤祠读书。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卢沟桥事变后,随山东省委撤至泰安。1938年1月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先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特务大队大队长,四旅十二团团长,支队司令等职。1943年6月,中共山东分局决定重建济南工委、济南市政府办事处,他任济南工委委员、市政府办事处主任。1944年9月,兼任历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5年8月任济南市政府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随军南下,先后任南下纵队参谋长、上海监狱典狱长、南京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中国书协江苏分会主席、济南市书协名誉主席等职,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书法家。1987年他将珍藏多年精心创作的数百件艺术作品全部献给国家。2006年病逝。

王之英:又名周明。担任过泰山武训小学教师,曾在五贤祠读书。后任中共山东省委代表,组织发动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

马子刚: 1902年生,泰安县邱家店(今属泰安市泰山区)人。担任过泰山武训小学教师,曾在五贤祠读书。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泰安县独立营副营长。1938年7月,在油坊村与日本侵略军作战中壮烈牺牲。

范琳:范明枢的孙女,担任过泰山武训小学教师,曾在五贤祠读书。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组织带领泰山武训小学学生到泰城西七里铺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演唱抗战歌曲,动员群众抗战。

车心贞:1913年生,泰安五马村人,担任过泰山武训小学第五分校教师,曾在五贤祠读书。退休前任泰安南关小学教导主任。

阎华:在泰山武训小学高级班学习,担任过武训小学学生联合会主席。曾在五贤祠读书。1938年1月加入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不久派往友军第六十九军工作。

李兆全:1918年生,泰安县粥店常家庄(今属泰安市岱岳区粥店办事处)人。泰山武训小学学生,曾在五贤祠读书。1937年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冀鲁豫军区教导队副队长,1948年7月在河北省威县牺牲。被葬于泰安革命烈士陵园。

鲁桂街:泰山武训小学高小班学生,曾在五贤祠读书。在武训小学高小班学习时参加过雕刻组,用莱州石雕刻工艺品。退休前在泰安市电大分校工作。

朱宝琪:泰山武训小学学生,曾在五贤祠读书。参加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后,因年纪最小,被四支队司令部朱玉干要去当侦察员,改名田琪。

杨凤彩:泰山武训小学学生,曾在五贤祠读书。参加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后,改名韩纪文,到四支队一个中队当通信员。

总之,上述革命志士在泰山书院以及在其附近的活动,不同程度地受到泰山书院先贤的影响,他们的成长与泰山书院的精神滋养是分不开的。泰山书院的精神不仅影响了诸多革命先驱,还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求学者。

当前,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复兴泰山书院,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举。我们相信,通过大力弘扬“进取、担当、和谐、包容”的泰山精神和“为人之道、为学之方”的书院教育理念,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行为文化为载体,倾力打造“四位一体”独具泰山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提升学院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境界,就会将泰山书院打造成岱下明珠,将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打造成全国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