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职生物系故事之四|从“葡园新兵”到“振兴头雁”—泰山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毕业生王兴增的乡村奋斗路

作者: 时间:2025-08-07 点击数:

在泰山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工程系,王兴增的名字已成为一个闪亮的标杆。这位1988年出生的年轻党员,2014年园艺技术专业毕业后毅然响应家乡“人才回引”号召,放弃繁华都市,一头扎进成武县天宫庙镇霍楼村的黄土地,用九年无悔青春,将一片荒芜之地浇灌成产值超300万元的现代化葡萄庄园,更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乡村振兴奉献之歌。

2014年,顶着“大学生回来种地”的质疑,王兴增和妻子(2014级园艺技术专业)带着所学专业知识和满腔热情回到霍楼村。创业之路布满荆棘:2016年一场大雪冻死全部葡萄苗,2017年因技术不足试挂果绝产。面对沉重打击,他没有退缩。白天泡在地头记录数据,夜晚挑灯研读专业书籍,远赴寿光、莱阳学习先进技术。他引入滴灌系统,优化株距,大胆尝试“葡萄+甘蓝/西蓝花”生态套种模式,硬是在绝境中闯出生路。从最初的20亩简易大棚起步,他不断引入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设备,与省农科院合作筛选优质品种(如夏黑、阳光玫瑰),实现错峰上市。如今,“兴增葡萄庄园”已扩展至160亩,拥有56个标准化大棚,亩产达4000斤,年产值突破300万元,荒土终成“聚宝盆”。

“一家富不算富”,这是王兴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朴素信念。他深知技术共享的力量,牵头成立“兴增葡萄种植合作社”,为村民提供“全流程帮扶”:免费设计大棚、手把手教授疏果套袋、联系低价农资。他创新开设“乡村夜话”平台,利用闲暇时间召集乡亲,讲解技术、倾听困难、解决问题。村民王兴喜曾质疑他的选择,却在2022年返乡后,在王兴增毫无保留的指导下,第一年套种瓜果蔬菜便实现亩收益15000元。九年来,王兴增累计培训种植户200余人次,成功带动8户村民结束外出打工生涯,回乡种植葡萄100余亩,真正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华丽转变。他说:“我的梦想就是希望乡亲们都能在家门口致富,一家人开开心心在一起。”

王兴增的奉献不仅体现在产业带动上。2020年妻子劳累住院,他白天管理果园、夜间陪护妻子、抽空指导农户,用坚实的肩膀扛起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责任,获评“成武县美德之星”。他积极倡导文明新风:2016年简办婚礼(不摆宴席、不收彩礼),带动全镇30余对新人效仿;牵头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刹住攀比浪费之风,助力霍楼村获评“市级移风易俗先进村”。他的“乡村夜话”平台,更是成为解决农技难题(累计47项)、协调修建灌溉水渠(3公里)、推动文化广场建设、凝聚乡情民意的桥梁,赢得了村民“掏心窝子”的赞誉。

站在新起点,王兴增目光更远。他深入调研,提交《关于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建议》等提案,推动政策完善;在推介会上分享合作社经验,引发广泛关注;设立“葡香助学基金”,每年资助贫困学生;邀请大学生返乡实践,为留守儿童开设“田间课堂”,用自身经历激励下一代:“知识能改变命运,但扎根土地同样能成就梦想!”他的未来规划清晰而宏大:建设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实现种植全程数字化;拓展高端市场团购渠道,直供北上广;开发葡萄主题研学课程,打造省级乡村振兴教育基地。他信心满怀:“要让‘天宫葡萄’香飘全国,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筑梦!”

凭借卓越贡献,王兴增荣获山东省高素质农民大师、山东省乡村CEO职业经理人、菏泽市优秀共产党员、成武县大学生创业之星、感动成武十大人物、成武县美德之星等众多荣誉,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时代“新农人”典范。

同学们,王兴增校友的故事,是一部用专业知识、党员担当和赤子情怀在乡村大地上书写的生动教材。知识的力量在于转化:将课堂所学的园艺技术,转化为振兴乡村的“金钥匙”,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专业价值。奋斗的价值在于坚持: 面对天灾、质疑与失败,他以“土地不会辜负汗水”的信念,用坚韧不拔的意志闯过难关,终见彩虹。党员的使命在于奉献: 始终牢记“一家富不算富”,毫无保留传授技术,带动乡邻共同富裕,引领文明新风,生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青春的意义在于担当: 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服务乡亲、建设家乡中实现人生价值,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风采。

让我们以王兴增校友为标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用所学所长服务社会,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书写像葡萄藤一样坚韧、像葡萄果实一样丰硕的青春华章!(初审:陈雷;复审:段会勇;终审:孙国波)













版权归属:泰山职业技术学院 | 地址:泰安市天烛峰路281号 | 信息备案号:鲁ICP备050207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