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布时间:2017-12-26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习近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

我们要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2012年11月15日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2013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我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用先进思想、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不断为中国精神注入新能量,始终做弘扬中国精神的楷模。——2013年4月28日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从每一个人抓起。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2014年3月9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习近平谈核心价值观”

——凝神聚气 强基固本

谈少年

◆从少年儿童抓起

任何一个思想观念,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并长期发挥作用,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少年儿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应该同成年人不一样,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

——2014年5月30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

◆四点方法

记住要求,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让它们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在成长过程中,要结合学习和生活等实践,不断想想所记住的这些要求,不断加深理解。

心有榜样,就是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大家要把他们立为心中的标杆,向他们看齐,像他们那样追求美好的思想品德。这就是孔子讲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接受帮助,就是要听得进意见,受得了批评,在知错就改、越改越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2014年5月30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

◆全社会都有责任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都有责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

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坚持教书育人,根据少年儿童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循善诱,春风化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少先队要坚持开展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活动,更好为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把广大少年儿童团结好、教育好、带领好。

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对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

——2014年5月30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

谈具体工作

◆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

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营造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引导各族群众追求现代文明生活。要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场地设施建设,加强互联网建设和管理,激发各族群众热爱新疆的美好情感。

——2014年5月,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明大德 守公德 严私德

上海一定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深入人心,努力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面向全社会做好这项工作,特别要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

——2014年5月,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

◆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边海防工作,边海防战线紧密团结协作,忠诚履行职责,为建设和巩固边海防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长期战斗在边海防一线的同志们,钻密林,走大漠,巡荒原,战雪域,踏巨浪,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这次受到表彰的卫国戍边英模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对这种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精忠报国的英勇精神,要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和发扬,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4年6月27日,在第五次全国边海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谈总体方法

◆落细、落小、落实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润物无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4日下午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戴木才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习近平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习近平强调,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 人民日报 》(2014年02月26日01版)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年5月4日)

习近平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同志们: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很高兴来到北京大学同大家见面,共同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向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刚才,朱善璐同志汇报了学校工作情况,几位同学、青年教师分别作了发言,大家讲得都很好,听后很受启发。这是我到中央工作以后第五次到北大,每次来都有新的体会。在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校园里一路走来,触景生情,颇多感慨。我感到,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

五四运动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这段光荣历史的见证者。长期以来,北京大学广大师生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各条战线上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说过,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

光阴荏苒,物换星移。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同学们、老师们!

大学是一个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借此机会,我想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同各位同学和老师交流交流想法。

我想讲这个问题,是从弘扬五四精神联想到的。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不仅广大青年要坚守和践行,全社会都要坚守和践行。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今天,我们13亿多人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中国曾经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后来在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中国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更是陷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这段历史悲剧决不能重演!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前人的责任,对后人的责任。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中国已经发展起来了,我们不认可“国强必霸”的逻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中华民族被外族任意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为什么我们现在有这样的底气?就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发展起来了。现在,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这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百年奋斗赢得的尊敬。想想近代以来中国丧权辱国、外国人在中国横行霸道的悲惨历史,真是形成了鲜明对照!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

去年12月26日,我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时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

我说这话的意思是,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而这“三个自信”需要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

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

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

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古希腊哲学家说,知识即美德。我国古人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大学的青春时光,人生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大学阶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们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人说:“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同学们、老师们!

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也对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现在,关键是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全国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我也希望北京大学通过埋头苦干和改革创新,早日实现几代北大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

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体会,这样的大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高校工作,始终关心和爱护学生成长,为他们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要全面深化改革,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流动,不断激发广大青年的活力和创造力。要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到学生们中去、同他们交朋友,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希望大家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我相信,当代中国青年一定能够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了解癌症早期诊断研究应用情况。 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摄

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了解癌症早期诊断研究应用情况。 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摄

5月4日,习近平在北大校园同留学生亲切交谈。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2014年9月9日)

习近平

分享到...

·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

各位老师,同学们:

明天是我国第三十个教师节,很高兴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同大家共度教师们的节日。首先,我祝在座各位教师和未来的教师节日好!借此机会,我向全国所有教师,致以崇高的节日敬礼!大家辛苦了,党和人民感谢你们!

北京师范大学是百年名校,是我国最早的现代师范教育高等学府,学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十分精练地诠释了“师范”的意义。112年来,北师大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老师和各类人才,也曾拥有过李大钊、鲁迅、梁启超这样的一代名师。这是北师大的光荣和骄傲。

刚才,我听了有关教师节和你们学校基本情况的介绍,参观了庆祝教师节30周年展览,考察了心理学院的心理学实验室,观摩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教学现场,同老教授们见了面。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

见到你们,我就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学生时代是人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每天都有新收获,每天都有新期待。我希望在座的同学们,也希望全国2.6亿在校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多学知识,多学道理,多学本领,热爱劳动,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各位老师、同学们!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正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在古代,孔子被推崇为“大成至圣先师”,被誉为“万世师表”。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上,英雄辈出,大师荟萃,都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

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希望广大教师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努力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各位老师、同学们!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好老师呢?今天,我想就这个问题同大家做个交流。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好老师的形象。做好老师,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老师的理想和追求。我想,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

第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了。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好老师的理想信念应该以这一要求为基准。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要注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好老师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

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

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好老师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我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做老师就要热爱教育工作,不能把教育岗位仅仅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有了为事业奋斗的志向,才能在老师这个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干出好成绩。如果身在学校却心在商场或心在官场,在金钱、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较量中把握不住自己,那是当不好老师的。

现在,很多地方做老师还比较清苦,特别是农村基层小学老师很辛苦,收入不高,物质生活不是很宽裕,有些家庭负担较重的老师生活还比较困难。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关心广大老师特别是生活工作有困难的老师,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老师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兢兢业业做好工作。做老师,最好的回报是学生成人成才,桃李满天下。想想无数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下学到知识、学会做人、事业有成、生活幸福,那是何等让人舒心、让人骄傲的成就。

第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老师自古就被称为“智者”。俗话说,前人强不如后人强,家庭如此,国家、民族更是如此。只有我们的孩子们学好知识了、学好本领了、懂得更多了,他们才能更强,我们的国家、民族才能更强。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

国外有教育家说过:“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

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有人说,好老师的眼神应该是慈爱、友善、温情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有爱才有责任。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正是因为爱教育、爱学生,我们很多老师才有了用一辈子备一堂课、用一辈子在三尺讲台默默奉献的力量,才有了在学生遇到危难时挺身而出的勇气,才有了敢于攻克新知新学的锐气。老师责任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

老师还要具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离开了尊重、理解、宽容同样谈不上教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也多术,就是要求老师具有尊重、理解、宽容的品质。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受到尊重、得到理解、得到宽容,是每一个人在人生各阶段都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儿童和青少年更是如此。一些调查材料反映,尊重学生越来越成为好老师的重要标准。好老师应该懂得既尊重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昂首挺胸,又通过尊重学生的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尊重他人。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家庭情况、学习状况不一的学生,必须精心加以引导和培育,不能因为有的学生不讨自己喜欢、不对自己胃口就冷淡、排斥,更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对所谓的“差生”甚至问题学生,老师更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帮助。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

我看了不少优秀教师的事迹,很多老师一生中忘了自己、把全部身心扑在学生身上,有的老师把自己有限的工资用来资助贫困学生、深恐学生失学,有的老师把自己的收入用来购买教学用具,有的老师背着学生上学、牵着学生的手过急流、走险路,有的老师拖着残疾之躯坚守在岗位上,很多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就是人间大爱。我们要在广大教师中、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

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衷心祝愿每个教师都能成为符合党和人民要求、学生喜欢和敬佩的好老师,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遇到好老师。

各位老师、同学们!

我国人口多、国土广、地区差异大,有2.6亿学生和1400万教师,搞好教育事业任务艰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2012年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这是很大的一件事。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二,但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教育资源历史积累不足,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总体条件还不是很理想,教师特别是基层教师收入总体水平不高,办学条件标准不高,教育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继续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满腔热情关心教师,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有志青年到农村、到边远地区为国家教育事业建功立业。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要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这些年,媒体报道了个别老师道德败坏、贪赃枉法的事,对这些害群之马要清除出教师队伍,并依法进行惩处,对侵害学生的行为必须零容忍。

各位老师、同学们!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不断创造新业绩。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刘云山: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切实抓好《意见》的落实,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

一、把握好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最初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在又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正如《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这四句话,实际上是对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两者关系的一个基本定位。

把握好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两者的内在一致性。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方向一致,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都坚持重在建设,就是要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都是为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强起来,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把握好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还要认识到两者各有侧重,特别要看到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这样几个鲜明特点:一是更加突出了核心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是一个系统性、总体性的框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三个倡导”,则更清晰地揭示了这个价值体系的内核,确立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二是更加注重了凝练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符合大众化、通俗化要求,便于阐发、便于传播。三是更加强化了实践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三个倡导”指向十分明确,每个层面都对人们有更具体的价值导向,是实实在在的要求,规范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便于遵循和践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为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切入点和工作着力点,有利于更好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深化宣传普及、增强认知认同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而知是前提、是基础,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在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功夫,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培育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持续的灌输,抓好宣传教育始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人们心里播下种子,就能生根、开花、结果,就能转化为崇德向善的实际行动。要把“三个倡导”基本内容讲清楚,引导人们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要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传播展示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深入阐释中国梦是当代中国人民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的形象表达,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认知认同不仅要体现在理性认知上,也要反映在情感认同上,真理的力量加上道义的力量,才能行之久远。这就需要找准宣传教育同人们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点,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做到深入浅出、情理交融。要善于运用大众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加强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最大限度地唱响正气歌,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人们心灵的罗盘,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

培育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就是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土壤。要把增强全社会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作为宣传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引导人们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现在突出问题是,在一些领域和一些人当中,价值判断没有了界限、丧失了底线,甚至以假乱真、以丑为美、以耻为荣。一定要正视问题,把正面教育与舆论监督结合起来,把热点问题引导与群众道德评议结合起来,旗帜鲜明地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树立正确导向、澄清模糊认识、匡正失范行为,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舆论场,引导人们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培育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形成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抓好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抓住了未来、管住了长远。要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建立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长效机制。要以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整治网络环境,对那些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查处、严厉打击,让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既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树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调研时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增添文化的内涵、实现文化的关照,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结合“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讲清楚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和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传统美德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然,对待传统文化,也要辩证地对待,加强鉴别、合理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把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宝库开掘好、利用好。

通过文化传承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既要有内容还要有载体,要有文化活动还要有文化产品。要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活动,在国民教育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更好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们心灵、陶冶道德情操。现在,一些地方举办的经典诵读、道德论坛、文化讲堂,利用传统节日举办民间民俗活动,都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好形式、好载体,近年来开展的“我们的节日”活动已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一个品牌,这些都要在总结经验基础上继续抓好。要深入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围绕反映中华民族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党史、国史,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制定工程规划、加强重点扶持,推出一大批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精品力作。这里还要强调,所有精神文化产品都应当有一股精气神,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四、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实践

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行动。参与面越广,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就越深厚。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以教育引导实践、以实践深化教育。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具体的,必须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动员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三个倡导”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增强自觉奉行和日常践行的能力。要坚持不懈推动实践养成,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要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开展面向大众的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必要的礼仪活动,让人们更好感悟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和要义。活动不在多,关键要有效果。如果离开实际生活和工作去搞道德实践活动,不管口号提得再响,活动规模再大,最后只能是空对空。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一定要注意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让人们便于参与、乐于参与。

弘扬正气,就得压住邪气。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还应当把抓建设与抓治理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对人们反映强烈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对那些伤风败俗的丑恶行为,对那些激起公愤的缺德现象,要充分运用舆论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予以遏制、加强惩戒,形成社会压力,决不能听之任之。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一直是各方面关注的焦点,这方面的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远远不够,一定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下大气力解决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秩序、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务求取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成效。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行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旅游中不文明现象日益凸显出来。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引导公众增强文明出游意识,不断提升道德素养,更好地塑造和展示良好国家形象。

五、党员干部要引领带动

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党员干部在弘扬先进思想道德上作出表率、见诸行动,就是重要的导向和最有说服力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抓作风建设,坚持领导带头、党员干部带头,自上而下、以上率下,带动整个社会出现新的气象。这深刻启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抓好党员干部这个重点,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

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就是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时代的先锋、社会的楷模。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带头保持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带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要求普通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当前,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方面,加强党性党风教育,加强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重德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个“德”从根本上讲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让党员干部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就要把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情况,作为考核评价、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真正把“德”的要求、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落到实处。对那些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要及时提拔任用到合适岗位上来,形成鲜明的以德为先用人导向。对那些信念动摇、精神颓废的干部,对那些腐化堕落、道德败坏的干部,对那些在关键时刻逃避责任、引起民愤民怨的干部,要及时作出组织处理,决不能让“问题干部”消解思想道德建设的正效应。

六、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不仅是宣传部门的事情,更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一定要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统筹规划、加强工作指导,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

各级宣传部门要在党委领导下,切实履行好组织实施、协调推进的重要职责,加强与各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加强对重点工作的谋划和督导,推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中央文明委各成员单位,各条战线各个部门都要认真落实《意见》精神,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到各自工作中,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政策法律,对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要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做好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使之有利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政策措施都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背离现象、脱节问题。要善于通过科学的立法、执法、司法实践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用有效的制度机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鼓励,使违背核心价值观的现象受到制约。要加大对先进典型、道德模范的关心和帮助,不仅要给予舆论上的推崇和道义上的支持,还应当给予物质上的激励和生活上的关心,推动形成好人好报、善有善报的正向机制,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刘奇葆:

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中办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部署,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抓紧抓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24个字,凝练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立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适应国内国际大局深刻变化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看,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

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要振奋起人们的精气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

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看,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我们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紧紧抓住“三个倡导”24个字,综合运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政策制定、制度保障等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应总体考虑,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开展宣传教育。

在国家层面,紧紧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宣传阐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引导人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之中。

在社会层面,紧紧围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平等观,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建设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现代社会。

在公民层面,紧紧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宣传学习先进典型,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形成根基雄厚的崇德向善的人民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我国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的,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必然也必须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体现在人们生产生活和日常交往之中,体现在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各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孤立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必须在国家发展总的目标下与各方面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协调推进。如果抓不好结合,就会造成“两张皮”;如果制定的政策法规、设计的具体制度、开展的实际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就会变成“对台戏”。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结合起来,与各项重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广泛的教育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首先要在全社会叫响“三个倡导”24个字,广泛进行宣传、深入研究阐释,使之家喻户晓、众人皆知。同时,要全面系统、分层面、有重点地开展宣传教育,加强分类设计,梳理出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的工作重点,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垒石成峰、功到渠成,引导人们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融化在心灵里、体现在行为中。

窗体底端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立德树人工作

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青年如何传承五四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高校和社会各个方面如何教育引导和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等重大问题,为高校弘扬五四精神、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为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努力。

深刻领会高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人们社会历练相对欠缺、思想困惑较多的时期,如果不注意帮助青年扣好价值观形成链条的“第一粒扣子”,就可能导致有的青年走上“一步错,步步错”的歧路。青年的价值取向又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高校必须把立德树人摆在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位置,坚决反对“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轻德”的倾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对新时期国家、社会、公民应当遵循的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全面概括,为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确立了根本依据。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最根本的就是着力培养真心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有”新人。

加快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迫切需要。习近平同志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世界一流大学不仅体现在教学、科研水平一流,更体现在文化一流、校风一流、精神内涵一流。我国是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是绵延五千年从未中断的文明古国,也是具有独特制度属性和发展方式的国家。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树立更加高远的雄心壮志,不仅在教学、科研等硬指标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更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价值追求,在精神文化和办学模式等软实力上对世界作出自己的独创性、引领性贡献。实现这样的远大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吸吮中华民族在漫长奋斗中积累的文化养分,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面先进的精神旗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育人之本、兴校之基、办学之魂,成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深厚文化内涵和鲜明发展特色。

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正能量的重要途径。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希望大家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务极为繁重,难度世所罕见,离不开强大的精神信念作为引领和支撑。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来自对崇高价值观念的共同认可,来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时代精神。它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信念,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因而具有最广泛、最深刻、最持久的精神感召作用,是我国各族人民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当代青年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在当代青年中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正能量。

牢牢把握高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习近平同志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和凝练。作出这样的概括和凝练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进行长期探索。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经历了几百年,我国古代社会形成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用了上千年,而新中国成立只有60多年,现在我们能够从3个层面用24个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出来,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价值自觉和巨大的创新勇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汲取古今中外的有益文明成果,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主题鲜明、内涵深刻,简练生动、通俗易懂。我们要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3个层面、24个字的基本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牢牢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作用。习近平同志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价值观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文化问题。我们身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这也是它能对广大中华儿女产生强大感召力的“文化密码”。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上的优势,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从中吸收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文化养分。

牢牢把握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实践途径。“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践行。习近平同志提出,广大青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这4个实践途径也是送给青年朋友的8个字的立德箴言。广大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3个倡导与这8个字的箴言紧密结合起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尤其要牢记“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的道理,迈稳步子,坚韧不拔,久久为功。

积极探索高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路径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五四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习近平同志指出:“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这段光荣历史的见证者。”北京大学是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基地,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基地,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形成了爱国主义传统,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紧跟党走的传统,与工农结合、服务人民的传统,民主与科学的传统,勇于担当的传统。这些光荣传统和五四精神同根同源。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我们要充分利用独特的校情校史和精神传统,把校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名人名言作为3个倡导和4个实践途径的重要载体,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切实增强广大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认同。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习近平同志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高校用以立德树人的“德”,必须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德性”,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个人私德、社会公德、国家发展大德。我们要扭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和德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首要地位,促进学校资源和激励机制向育人聚焦、向德育发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和奖惩机制,促进青年学生于实处用力、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充分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和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两个载体,着力构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和工作体系。高度重视教师的言行对青年学生的示范熏陶作用,以良好的师德影响和带动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体系,全面推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加快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紧密结合起来。在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北京大学确立了在2018年建校120周年前后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在2048年建校150周年前后走在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发展战略。我们要按照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切实增强“使命自觉、创建自信、差距自省、奋斗自强”意识,正确把握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坚守中国立场、彰显中国底蕴、塑造中国风格,努力开创和引领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新潮流。坚持“围绕创建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创建”,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把广大师生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朝着共同目标前进,一天一天积累,一年一年奋斗,不畏艰险、不辞劳苦,忧劳兴校、实干圆梦。(朱善璐作者为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培育优良品德 创造精彩人生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工作部署,6月19日,教育部社科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在京举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与会部分代表的发言摘要。

“大德”的弘扬、践行和遵循

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因此,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遵循,就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践行和遵循的要求,融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为一体,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体现了时代精神、彰显了中国精神。

中国作为一头“睡醒的狮子”“善良的狮子”,面对世界,国家之“大德”更显其重要意义。“大德”弘扬,呈现的将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讲就是要清楚“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大德”践行,承诺的将是“中国已经发展起来了,我们不认可‘国强必霸’的逻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中华民族被外族任意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德”遵循,始终不渝的将是“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习近平对“中国梦”的阐释,十分关注其中“大德”的意蕴。国家之“大德”寓于中国梦之中。中国梦的实质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因此,“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这里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国家之“大德”。习近平对中国梦中体现的当代中国“大德”意蕴的阐释,充分体现了“明大德”的性质、内涵、形式和意义。“明大德”是国家的思想内涵和政治形象;是国家的价值体认、国家凝聚民族精神和人民力量的“神器”;是坚持道路发展、制度完善和理论创新的软实力;是国家的世界形象和内在定力的根本证实。

“明大德”的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该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习近平提出的,“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在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司法政策行为等都应置于核心价值观念的统摄之下,这些是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宣示,是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载体。(全国人大教科文卫专委会委员顾海良)

探索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高校应发挥人才优势和学科专业优势,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撑。习近平同志指出,大学是一个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高校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是研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高校要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学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深刻阐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要素和实践途径,推出更多有分量有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成果。如中国人民大学充分发挥人文学科齐全的学科优势,以教育部道德与伦理学研究基地为依托,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这一重大课题的教学研究工作,与光明日报社、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活动,在全社会也引起了强烈反响。

引导广大教师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引领带动作用,继续实施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要突出重点,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辅导员等骨干群体,集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培训。要继续做好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等工作。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大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要在课程建设和教材修订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实践环节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相应学时学分,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创新创造、勤工俭学等活动,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中国人民大学连续两年开展了“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同学们在“接地气”的调研中加深了对国情民情的直观认识;开展“中国梦·人大情”为主题的传统文化体育、读史读经典等活动,让大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怡情养志、涵育文明。(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 诺)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各学科专业教材编写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体系。也就是要根据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写入德育等相关学科教材中,渗透到其他学科专业教材中,使各学科专业的教材能全面体现、系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就是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认知、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哲学、历史、文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所有课程的教学中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个重要基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体系,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重点,加强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让教师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拥护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提高育人效果。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生头脑,就是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和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成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素质要求。对于大学生而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实现“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从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程中创造人生辉煌。对于学校而言,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引导、组织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和人文实践活动。在高校还要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创新学校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干部师生员工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家的实际行动。(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

窗体底端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今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又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样的论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讲得很清楚。

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是什么呢?它不是一本经典,也不是中华历史中哪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所说的一两句话,而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至少应该有这些方面:它是以“人”为核心的道德文化,与人讲诚信、讲互相尊重、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它是倡导辩证思维的文化,反对“过头”和“不及”;它从主体上说是人文文化,吸取了宗教思想中的某些积极元素,加以改造,使人文文化更加丰富,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中去;它是讲爱心的文化,爱国、爱乡、爱亲人、爱邻里、爱大众、爱一草一木,即儒学宣传的“泛爱众而亲仁”;它引导人们去追求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内心的和谐,是追求和谐的文化;它讲和平,反对侵略;在文化观上,它主张“和而不同”,即倡导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它是追求真善美的文化,在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和贡献;它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即教育,认为人们经过努力学习皆可以成才,成为圣贤;它是主张国家统一的文化;等等。

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文件指出,中学生、大学生要读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什么是中华文化经典?我的浅见是:第一,经典是国家与民族文化的精髓,能集中反映其文化本质和文化精神的作品。第二,经典具有独特性和无可替代的代表性,是难以复制和模仿的。第三,经典是历史长期检验的产物,没有历史的检验,要确定哪一部作品是经典,那是很难做到的。(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

时代需要 成长需要 践行需要

在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在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京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一方面表明了青年大学生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他以北京大学师生为代表,肯定了全国高校广大教师和青年大学生“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各条战线上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生活在今天的青年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多作贡献。而要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必须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论述鲜明地告诉我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时代的需要,全国的青年大学生都应该积极响应时代的呼唤,勇于承担这个伟大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青年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所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青年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也指明了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之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些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大学生必须以学为主,因为大学是人生最珍贵的学习阶段,当然应该勤学。大学生必须崇德修身、知行合一,因为青年是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大学生必须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因为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变化动荡,青年大学生时时面临选择和取舍。大学生必须扎实干事,踏实做人,所以为人处事是否笃实至关重要。(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胡树祥)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

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要求,系统推进思政课改革,统筹教材、教师、教学、学科、管理等各环节,制定实施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的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信仰塑造的功能定位,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加强思政课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着力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大力提高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实施“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启动“名师名家示范课工程”,引导和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挖掘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育人资源,推动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之所在。高质量编写马工程重点教材,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加强马工程重点教材在高校的统一使用工作;把研究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学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提供学理支撑;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作用,组织高校专家学者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推出更多有分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加强宣传解读和解疑释惑,强化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消除青少年学生模糊认识,进一步增强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法,结合“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深入阐发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和时代价值;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整体设计,系统推进,相互衔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扎实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不断丰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教育路径和制度保障,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基础。(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根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和沃土,使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而未曾中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经过长期探索锤炼,立足于中国实际,充分吸取中华传统文化滋养,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表现出了强大的文化自信。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总结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有机结合、相互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亿万中华儿女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国家富强、社会安定,老百姓才能自发、自觉、普遍地崇礼尚义,才能真正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要恢复封建习俗和生活方式,也不能简单地认为读一点文言文、恢复一些民风民俗、重视保护民间工艺,就是文化复兴。最重要的是,传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信仰、价值观,要得以传承和弘扬。比如,传统的戏曲、曲艺等文艺形式,过去在人们价值观的养成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的老百姓就是在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的戏文中学会做人的道理。经典剧目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梅兰芳先生在《穆桂英挂帅》中唱出的“有生之日责当尽,寸土怎能让与他人,番邦小丑何足论……”,表现出中华儿女自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再比如传统节日,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风骨,端午节人们在吃粽子、赛龙舟的时候,更注重的是对屈原爱国精神的敬仰和怀念。

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之日就是中国真正崛起之时。用博物馆心态看待传统文化不对,用盲目崇拜的心态阐释传统文化更不行,不能躺在文化遗产上睡觉,更不能妄自菲薄、随便丢弃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无法比拟的,日本、韩国、越南至今还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有充分的自信,认真汲取其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用现代化的诠释,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时事报告》杂志社 副总编辑 王继尧)

吴潜涛:

总书记“八个字”要求是大学生

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遵循

人民网北京8月8日电 (万鹏)为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今年组织编写了通俗理论读物《改革热点面对面》。今日上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潜涛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围绕“年轻人当中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吴潜涛指出,现在的大学生是为中华民族未来担当的一代。这一代的大学生,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有理想、有追求,思想非常的活跃,并且对问题的一种探索和研究,他不是那么盲目地去顺从,就是亲情在,包括父母说的话,如果不以理为根据,他不会听你的。他弄清道理以后,把他自己的认同、认知建立在一种独立思考、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因此,我们说针对这一代的大学生来讲,我们怎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五四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讲到了八个字,吴潜涛觉得这八个字是对大学生来讲的,是在大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基本的遵循。这八个字首先讲的是勤学。勤学,他讲学,过去讲核心价值观,是价值层面的问题,提出勤学,为什么要学呢?知识就是美德,价值观的领域,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道德的问题,所以学知识就是美德。你要有知识,这是一个培育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最基础的过程。所以,总书记对大学生来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掌握丰厚的知识,就要勤奋学习。第二,当然总书记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什么呢?还要学习关爱社会、社会担当意识,吴潜涛觉得讲得非常好。讲到修德,这就是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程,要有知识,知识就是美德,同时要道德自律,要进行道德修养。第三,总书记讲到明辩。这个明辩就是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能够有一种善恶判断的能力和有一种正确选择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当然需要有知识,需要有道德自律,更需要一个价值判断。总书记讲这就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人生的一个总开关。要把握好,明辩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书记讲得非常有趣,就像扣钮扣,第一颗钮扣扣歪了,其他的都会搞歪的。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第四,总书记讲到不管是勤学也好,修德也好,明辨也好,都在在实践中培养,所以他强调笃实,在实践中践行,在实践中培养。

吴潜涛谈到,这八个字对于大学生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讲,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遵循。我们依靠八个字作为最基本的遵循,在高校来讲就是提高思想认识问题。我们讲立德树人,大学的德是大德育,新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目前来讲,在新的历史时期之内,要充分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新时期德的一种集中体现,就是新时期德育的一种新要求。在思想上,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注重主渠道、主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当然它的途径是很多的,但是最根本的渠道就是高校的思想理论课。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地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来讲,他自身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吴潜涛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到思想理论课上,要让大学生确实感觉到这是终身受益的一门课,是一辈子不能忘的。我们应该根据一些课程的要求,通过一种理论的阐释,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个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同时与我们自身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它要与中国每个人幸福生活的创造结合起来。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能不能认知它和认同它,归根到底,要看它能不能把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与他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一直是理论界和实践中一直非常关注的问题。讲社会主义理想和个人理想之间的关系,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个人自身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弄明白了,彻底弄懂了,才能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责圆梦,才能够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来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实现自己全面完善发展。

吴潜涛最后谈到,高校思想理论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是非常重要的,时代赋予他们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当然课堂教育是一个方面,它还有一个社会实践的问题,高校的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它都能够让大学生的的确确地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这就是在高校里能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呼吁能够落实落细,落到小处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民来讲,要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对于大学生来讲,对于整个大学的学习工作、学习生活,都能够体现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这可以说在当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增强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的实效性,这是一线的老师以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所需要肩负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

许海: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探析

经济全球化、思想多样化、传播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需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规律表明,价值观念的接受是一个涉及人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系统过程,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这些内在和基本方面着手,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引下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认知层面:晓之以理,注重理论穿透力

宏观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在一个社会中,具体社会事务和思潮可能千变万化,但社会的价值系统,却相对稳定。这种价值系统作为一种预存立场而存在,甚至已经深入到无意识之中,不仅在意见评价,而且在信息选择、情感偏好和行为取向等多方面都无所不在地发生影响。核心价值观更是社会价值体系中的精髓,处于社会意识形式的深层,在高度的简洁性中包含着丰富的内涵,需要用许多具有穿透力的具体理论进行阐释。

讲清“为何”,即为什么要确立这样的核心价值观。中央印发的意见指出,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这表明,培育践行新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既有国际原因,又有国内原因,确立三个层面、二十四字的核心价值观是综合考虑国际价值观较量发展形势、国内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和思想文化发展特征的结果,是在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和思想环境宏观把握基础上提出的适应新时期需要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性成果。

讲清“是何”,即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掌握物质资料生产的阶级也掌握着精神资料的生产”,价值体系是在现实的人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产生,并且与这种利益相一致,逐渐获得了相对独立的意义。因而,所有高高在上的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维护和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的。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同时,“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核心价值体系随社会需要产生,应社会变化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方法,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党在新时期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体现了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本质,实现了价值体系的包容发展。这种价值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为建设现代化国家,促进社会顺利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意识条件。

讲清“何用”,即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是什么。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表现形式,对于解释社会问题、指导实践和规划未来具有重要作用,是凝聚社会的精神基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认为:“意识形态是指人们解释周围世界时所拥有的主观信念,无论在个人相互关系的微观层面上,还是在有组织的意识形态的意识层面上,它都提供对过去和现在的整体性解释。”加迪斯认为:“有意识形态要比没有意识形态使人们更容易地对待现实。意识形态为理解复杂的现实提供简单的模式。”核心价值观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表达,为区分社会不同思想意识树立了基本判断依据,具有促进政治稳定、文化交流乃至推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深化阶段的今天,核心价值观更是发挥着凝聚共识、辨别是非,通过建立思想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情感层面:动之以情,体现情感亲和力

情感和理智一样,是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重要支柱。情感体现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取舍,或喜怒哀乐的情绪选择,是一种个人的“主观偏好”。在古代,“情感证明”和信誉证明、逻辑证明一起,被视为使他人接受某种思想观念的基本要素,而“情感证明”就是通过调动听众的感情来达到目的,因为高兴或悲伤,爱或恨、亲近或疏远往往会使人们对同一事物作出完全不同的判断。在我国,国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同样需要注重发挥情感的作用,使核心价值观成为维系社会情感的“强磁场”。

把握社会情感需求变化特征。当前,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促进了人的主体性觉醒,社会在精神和情感层面的需求更多,情感需求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不仅利益需求在增长,多方面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也同时在增长,这使各方面工作面临新的社会情感形势。从总体看,新时期社会情感的需求不再仅仅限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层次,而是提升到秩序需要、归属需要、享受需要、自尊需要乃至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层次。这些社会情感需要的变化,不仅反映出社会整体教育文化水平已有较大提高,而且市场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也大为增强,因而维护自身物质权益和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等精神权益的要求更高。

树立科学的接受对象观念。在传播理论中,受众是具有一定能动性的媒介使用人,对传播过程和内容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同样需要正确认识接受对象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接受对象的思想状况和情感需求,树立既理解适应又不盲目迁就,积极引导的观念,对于提高培育践行具有重要意义。

丰富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方式方法。新的发展形势和情感结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丰富推进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方式方法。这就要密切联系社会的生活实际、需求实际和情感实际,不断创新促进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事例、手法和方式,有效丰富信息含量,增强互动效果,以基层化、平民化的视角,以“小故事”阐述“大道理”,在对不同群体的情感“分类满足”和精神抚慰中提高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效果,形成积极关心、主动参与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社会情感氛围。

意志层面:立之以志,突出内在涵化力

相对于情感的具体和多样性,意志具有深层和稳定的特点,而且和行动关联。整体看来,意志体现为引发行为的动机、意图、愿望、要求等,并且能以特定精神品质影响行动。古人一向注重意志的培养,曾指出:“正其志与道,则事理皆得,故教者尤以正志为本”,“身可辱,生可损,国可亡,而志不可夺”,“正其志”在整个教育中具有前提和先决位置。

但是,意志培养非一日之功,对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培育践行需要长期的内化和认同过程。传播学中的“涵化理论”认为,大众传媒揭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同样需要采取多种途径,长期浸润,逐步涵化,达到内心的理解和认同。

客观认识当前主流价值观念认同形势。社会转型的共同规律是,转型前统一的思想认同局面被打破,形成“新的认同的出现,旧的认同的复活,现存的认同的变迁”的复杂局面,而认同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价值问题。对我国而言,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主流价值认同的问题。改革开放为公众提供了多种价值参照系统,价值取向由改革前的单一化趋向多样性。这种多样化的文化价值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社会的凝聚性,推进社会的离散性,建立维系社会的价值支柱需求更显迫切。

分析把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规律。价值体系既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吸纳新的共识进入其中丰富完善自身。价值观念的认同有一个由表及里的发展演变过程,它最初是以个体意识或团体意识为基础,以个人的经验为主要形态。在社会性的意见整合过程中,这些个人经验或价值观逐步得到提升,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当新的更加合理的思想观念形成后,主体会自觉选择和倾向于更新的观念,形成新的价值规范体系。因而,把握规律,注重新型社会共识的凝聚,推进内心认同,将能促进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构建多样化思想教育熏陶体系。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离不开思想教育熏陶体系的建立。在学校教育层面,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规划、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家庭教育层面,要以核心价值观引导优良家风形成,以良好的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结构;在社会教育层面,要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综合作用,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浓厚的社会教育氛围,从多个层面推进思想教育的内在涵化效果。

行为层面:践之以行,彰显实践影响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中,培育是内化,践行是外显,二者既相辅相成,又互相促进。古人一方面提出“行可兼知”的观点,强调知源于行,必须从行上检验知识的效果功用,另一方面,又提出“知行合一”,要求二者相互为用,不可偏废。

在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中,更是要注重身体力行。因为对于内在精神素养的提升来说,“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只有不断实践,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历史经验表明,成功的主流价值体系都是认知和实践的高度统一,最终必须落实到满足不同人群的利益需求实践上,这样才能得到不同人群的认可。我国传统思想价值观念体系能够得到官方认可,因为其能强化其统治,因而得以通过权力推行而强化;能够得到知识分子阶层认可,因为其有一定的文化含量,并且通过学校教育,考试制度等使之成为知识分子的追求;能够得到普通群众认可,因为它能够通俗化,在生活中实际运用,因而可以在广泛的社会中流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来说,需要加强行为实践,促进思想认识的巩固和强化。从宏观的视角看来,这可以和三个方面的实践结合起来。

在国家层面,和广泛深厚的全面深化改革历史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改革实践中,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引领和工作促进作用,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政治文明进程,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同时,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激励全体人民为取得全面深化改革新成就而不懈奋斗。

在社会层面,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实践相结合。这就要弘扬我国优良传统,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实践活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活动中坚持先进典型示范引领,深入推进重大典型宣传,广泛开展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热心公益、勤劳节俭和爱岗敬业教育,并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善于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形成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在个人层面,和真切实际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言为心声, 行为心表”,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体现着自己的修养水平和文明程度。践行核心价值观就需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积善成德,以长期不懈的生活实践积淀对核心价值观的心理态度和情感结构,以良好的生活作风、学习作风和工作作风成为自觉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微观载体。

总体看来,这四个方面环环相扣,成为一个系统结构。古人曾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内在精神治理方面,价值观念教育等更有优势,只有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收到更好的社会治理效果。因此,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使它不仅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将对我国建设“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博士后)

书臣:

培育大学生友善品质的着力点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公民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大学生的友善品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具体支撑。培育大学生的友善品质,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对于大学而言,必须着力于友善规范的教育和普及、友善氛围的营造和养成、友善制度的健全和保障。

着力于教育普及。培养大学生友善品质,教育是基础。在教育内容上,一是要强化友善的道德意蕴。从伦理学意义上讲,友善是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友好、善良是其本质要义。友善是道德规范,也是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更是道德品质。二是传播中外友善思想精华。在中西方哲学理论和伦理学说中,有着极为丰富的友善观点和友善思想,既要重视中华民族优秀友善观的普及,又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友善思想;既要弘扬历史上传统的友善思想精髓,又要凸显友善道德观的时代要义。三是灌输友善品质内容和要求。深刻解读友善品质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友善品质养成提供学理支撑,要突出善良善待、和睦和爱、友好友谊、协作协助、平等平易、尊敬尊重等友善内容的教育。在教育载体上,发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创新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进大学生头脑作为关键环节,始终把友善价值观、友善道德观的教育和普及贯穿教学主要环节和教学全过程。在教育形式上,坚持做到课堂内友善专题教学与课堂外友善辅助教育相结合、友善理论教学与友善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友善的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学生友善的自我教育和学校教育管理相结合。在教育目的上,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形成这样的共识:友善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提升个体文明素养的基础工程;青年大学生的友善价值取向和友善道德品质,影响并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

着力于氛围营造。以校园文化和各类活动为载体的第二课堂发挥着友善教育的重要作用,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友善品质培养,集舆论导向、道德实践活动、文化设施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坚持正确友善舆论导向。发挥校园广播、校报、校园网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的主渠道作用,把友善规范和友善品质内容贯穿到形势政策教育、改革成就宣传、主题活动开展、先进典型报道、舆论热点引导中,弘扬友善主旋律,传播友善正能量,巩固扩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和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二是深化友善道德实践活动。深入开展道德实践、志愿服务、文明创建等涵养友善品质的校园文明活动。发挥大学学科专业优势,组织友善道德论坛、友善道德讲堂、友善道德修身等活动,评选表彰友善道德模范,树立友善道德榜样,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三是完善校园友善文化设施。在指导思想上,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建设体现核心价值观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设施。在建设理念上,科学编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注重校园学术文化设施、行为文化设施、环境文化设施、制度文化设施的有机结合,力求实现以文养心,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营造友善优美的育人环境氛围。

着力于制度保障。大学生友善品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善于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把倡导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友善行为,抵制伪善现象,促进向善扬善校园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为此,必须建立法治思维、政策导向、制度约束有机结合的友善保障体系。一是用法治思维规范校园文明秩序。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大学内部治理的必然要求,是大学推广和维护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要把大学生友善品质贯彻到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和依法管理实践中,以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增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友善品质的自觉性。加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培育理性平和的校园法治文化,创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友善品质的良好法治校园环境。二是用政策导向保障校园文明环境。大学发展规划、综合改革措施、教学科研活动等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要充分体现大学生友善道德规范、友善道德行为和友善道德品质的基本要义。特别是与大学生日常学习、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等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更要注重学科专业建设和友善价值导向有机统一、学校教育教学的局部利益与社会核心价值的整体利益有机统一,实现提升大学办学水平与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的良性互动。三是用制度约束提升校园文明水平。要把大学生友善行为作为大学内部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制度建设和日常治理工作中。在建立健全大学内部规章制度时,要充分体现大学生友善品质的要求,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加强校园文明的考核奖惩,确保大学生道德守则和文明公约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得到落实。完善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社会实践、就业等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强化规章制度执行力,确保友善行为得到鼓励、伪善行为受到谴责,形成善人善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为大学生友善品质养成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内涵、意义,不仅集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既有理论成果,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脉相承的思想理念,而且做出了具有鲜明时代性、民族性的重大理论创新。学习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对于凝魂聚气、凝心聚力,提升全民族的精神境界、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准,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后继有人、永续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大学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镇,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青年学生铸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把“总钥匙”的锻造炉,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更应该在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示范引领、走在前列。

要进一步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就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毫不偏离毫不动摇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方面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创新,让青年学生从一开始就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从理想信念上、思想道德上、行为方式上辨得清是非、经得起检验,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紧紧抓住“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甚至“95后”,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条件下,从一出生就赶上了我国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物质条件比较优越,但也面对着比过去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其中包括了互联网时代喧嚣、纷繁的舆论环境。这一批青年学生有着时代所决定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必须认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真正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关键是能否内化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创新,要与时俱进,就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注重实效、真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是空头的说教,也不能简单地灌输,而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贴近时代特征,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在帮助和引导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与认同,使他们真正理解和信服,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近年来,北京大学立足于把握学生思想实际和成长需求,建立完善了管理服务部门与学生之间直接沟通、面对面交流的经常性机制,推出了“燕园领航”计划和“博雅银龄导师”项目,充分发挥离退休教师、优秀校友和全校管理干部的作用,对青年学生实行了“一对一、心连心”的“人生导师”制度。通过实施这些项目,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情感上更加亲近,在践行上也更加主动自觉。

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坚持主体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体构成。牢牢把握好“主心骨”和“定海神针”,并不是要搞“一刀切”,也不必否定、排斥其他先进思想文化和价值观。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学生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求也决定了价值观的多样化。只有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不断释放出提升精神境界、匡正价值选择的正能量。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容的丰富和创新十分重要。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通过与其他不同思想的比较,理直气壮地唱响主旋律、汇聚正能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敢于同各种错误思潮正面交锋,让真理越辩越明,使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到西方霸权国家和敌对势力宣扬的所谓“普世价值”的危害并自觉地予以抵制,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为了增强青年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定政治立场,保持清醒头脑,近年来,北大打造了“大国复兴”、“大才精成”、“教授茶座”等思想政治工作的品牌,加强对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理论引导,让学生既“见世面”,又“入主流”,不断提高理性分析的能力,真正能够自觉地把好方向、坚守立场。

进一步创新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坚持正面教育与潜移默化相结合。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中,必须直接而显性地传授其主旨要义,立场必须旗帜鲜明,观点不能模棱两可,内容应当有的放矢。但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深刻认识到,“日用而不觉”是价值观的重要特征,真正成功的价值观教育不是停留在对文字表述的识记上,而应当体现为学生日常行为对价值观的自觉遵循。

在加强正面宣传教育的同时,必须注重“春雨润物”的方式方法,不断探索新思路、开拓新途径、拿出新举措,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覆盖到校园生活的每个角落、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确有实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工作境界。

为了引导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北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积极开展榜样教育,加大正面引导力度,结合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以及北大的通令嘉奖、“五四奖章、五四奖杯”评选等活动,建立起了学生典型宣传的经常性机制,营造奋发向上、修德向善的道德氛围。

狠抓校园文化和校园风气建设,坚持优化教育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育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影响。校园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建设好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能够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道路,让国家的主流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统领办学发展、支撑人才培养,才能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鲜明特色,才能探索凝练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深刻内涵的中国特色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

大学应该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导向、作为指引、作为灵魂,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获得力量,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形成不同大学的鲜明办学特色和文化特色,使学生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陶冶情操。

北大的校园文化独具特色,学生社团的“百团大战”已经持续了几十个年头。近年来,学校紧扣时代脉搏,加强资源整合,开拓利用新媒体和时尚元素,探索丰富多彩的文化引导路径和载体,搭建了以进步文化为灵魂、学术文化为核心、实践文化为基石、文体文化为底蕴、志愿文化为特色、社团文化为依托的校园文化平台,打造了校园文化网络全覆盖体系,努力用北大的“文化空气”来养人、育人、树人。(马化祥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曲茹:

引导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到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高校是引导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战场和根据地,如何引导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需要我们认真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扎实有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关键之一,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表达中心的新媒体已经逐步融入人们的生活,新媒体在传播内容多样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今天的大学校园,已不再是往日的“围城”与“象牙塔”。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该面对新形势与新变化,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并利用其特点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进入了“所有人向所有人”的交互性传播时代,打破了原有的点对点的、抽象的、线性的传播方式。因此,我们需要利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蕴含的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以及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通过一个“解码”与“再编码”过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国家话语向个体话语、由政治话语向生活话语的有效转化,将抽象、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有效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之二,处理好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几乎全部都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在父辈祖辈的呵护下、缺乏兄弟姐妹的成长环境,当代青年在具备独立自主,理智果敢等优秀品质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与中华文明长期积淀下来的某些美德与传统渐渐疏离。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发育成长的时期恰逢改革开放的大变革时代,无论在国际视野还是生活方式上都与前辈存在天壤之别,大量的外来文化必然会削弱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面对变化的社会环境,如何应对是关键。高校在引导青年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需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在尊重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展的前提下,要及时更新与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贴近的内容和信息,用新理念新形式来激活学生内在的情感、思维以及信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

关键之三,创新教育理念和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如果说前两个关键点,解决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的问题,那么,第三个关键点,就是要努力促使广大青年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

如果说内化于心重点在于认同,那么外化于行就需要积极有效地引导。长期以来围绕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在不断创新发展,也不断在适应新形势新时代的需要,但在具体实践中,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还不能与现在的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完全融合,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甚至很多设计出来的互动也都停留在形式上面。因此,在引导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花大力气寻找有效的途径与方式。首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他们的所思所想中寻找正能量,树立日常生活中有血有肉有活力有生气的典型与榜样;其次,从细节出发,从日常生活出发,以点带面,改变原来求全求大的模式,让学生可感可知的同时强化可操作性,把抽象凝练的价值观表述还原到日常生活中去;第三,以共同成长为目的,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价值观真正作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对各种选择判断过程中的标准,在实践中不断验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人生历程的价值与意义,通过自觉行动不断提升对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塑造人格、教化人心的过程,是培育公民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一时之力,因此,需要有坚定的信念,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引导广大青年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以爱国主义统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紧紧抓住爱国主义教育这个关键。爱国主义的内涵既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不断与时俱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必须与国家民族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必须与国家民族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结合。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不断丰富其内涵,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国家的发展目标与发展道路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国民形象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价值目标,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从振兴国家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从鸦片战争后无数志士仁人追求国家独立富强的奋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中国人关于国家如何发展、走什么样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揭示了中国的发展目标与发展道路的统一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这种统一性,认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同时,也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我们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意味着我们选择的是一条不同于西方大国的崛起之路。18、19世纪西方大国靠殖民掠夺而崛起的模式不符合当今时代潮流,也不符合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利益。我们只能通过和平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来实现中国梦。这种对国家发展道路的理性选择和坚守,使我们不会误入歧途,也不会重蹈历史上一些大国推行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而衰亡的覆辙。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内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践和平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决心、信心。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目标和途径,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角度看,也反映了中国国际战略目标和实现途径的认识。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外交理念的发展历程,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再到亚洲新安全观,中国对国际秩序和国际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外交理念不断丰富,但追求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公正性一直贯穿始终。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国际关系中的自由不仅包括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还应包括各国根据国情选择发展道路的自由;平等和公正不只表现为国际贸易中的等价交换和国民待遇,也应体现在国际规则本身的公正性以及各国参与规则制定权利的平等性;中国主张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反对国际司法实践被少数国家所把持,反对国际司法体系及诉权被滥用,强调各国应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精神为指导,通过理性对话和平等协商来化解矛盾纠纷。中国在社会治理中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价值准则和价值目标,也将之作为国际战略的基本准则,推动国际秩序朝均衡、普惠的方向发展。这些基本的外交理念体现了中国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人生哲学和价值选择,也体现了中国人把国家发展与世界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国际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秩序观,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各国人民根据本国国情所选择的发展道路,自觉抵制西方“国强必霸”和“历史终结”等谬误,深刻把握中国外交的核心精神和基本立场;正确认识国际行为准则和处理国与国之间分歧与矛盾的准则,准确认识国家的外交政策,以理性的方式支持国家的外交主张。此外,还应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全球视野,积极支持国家参与全球治理,开展力所能及的对外援助,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的挑战。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标准,从一定层面上也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在国民形象建设上的目标和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各国人民交流的频率不断加快,数据信息的网络化传播使得各国人民间交流的广度和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一个国家公民的文明素养、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是一个国家的名片,国民形象与国家形象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这种同一性,自觉加强文明修养,从自身做起,以自己的言行去塑造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具体来讲,要教育大学生在现实生活和虚拟网络社会中、在对内交往和对外交流过程中,努力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不仅要敢担当、讲信用、与人为善,绝不干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而且要坚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合作。“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不同国家民众彼此间的好感无疑是国家关系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这种好感建立在对彼此文明的尊重和欣赏之上,建立在彼此交流中的友善和诚信之上。我们热爱自己的国家,对本民族的文化充满自豪,也应对别国的文明保持尊重,承认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点,支持不同发展模式相互合作,推动不同历史文明相互借鉴,努力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者、实践者,以自己的文明言行为国家形象增添光彩,为国家软实力注入更多正能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做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对外方针政策,理性表达爱国热情;把对祖国的一腔热血转化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积极提升文明素养、不断拓展全球视野的动力,以良好的国民形象去赢得世界的尊重。(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大学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到振兴中华民族之举的高度,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承接、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的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三个倡导”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着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推动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上的强大力量。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积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在高校学习深造的过程中思想道德体系逐步形成。一项针对本科大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上都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对主导性的公德规范大多数也是认同的,但是同时也不否认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存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系列边缘化价值观倾向。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表现为:多元化特征的突出;主体意识的增强;传统与现代性的交织;功利性的明显倾向。

只有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大学生中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正确方向。

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需要,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需要,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的需要,也是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道德的需要。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承载着现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任,这要求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和有针对性的思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很强,有着明显的层次性,需要在对大学生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出层次性和针对性:让全部学生都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让绝大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并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倾向;让一部分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把握好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层次性,了解大学生对此学习的主动情况,决不能因为层次性的教育操作方式,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以致出现反感抵触情绪。调动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需要着力培养良好的校园文化。让大学生在活跃、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受到教育、获得启迪,这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想目标。(刘晓云作者系沈阳理工大学思政部教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是反映人民群众价值诉求的“最大公约数”。这些论述,廓清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联系,指明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统一性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本色相趋同。群众路线集中反映了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取向,展现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根本价值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原则不仅昭示了全体人民的价值理想,而且彰显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

我们党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倡导者与弘扬者。人民群众能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首先要靠党员领导干部的笃行示范。践行群众路线,彰显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本色,需要党员干部身体力行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引领社会主流价值的风向标。

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过程相一致。历史和现实表明,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翁,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及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目标及愿景,而且它只有在人民中进行宣传、教育进而成为人民的价值共识,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对人民的宣传教育。毛泽东同志说:“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宣传教育的目的就是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抽象深奥的理论性语言成为通俗易懂具体的指导方法,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群众路线“接地气”的实践品格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逻辑相契合。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认为社会心理是连结社会政治、经济关系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中介。任何意识形态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意识形态凝结积淀为社会心理,才能变为人们行动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它要积淀为人们的社会心理,最终化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就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来实现,这就需要通过细致、艰辛的群众工作不断探索具体的方式如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才能完成。

在群众路线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是远离尘世的空中楼阁,也非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它只有深深扎根于群众的土壤,才能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对于通过群众路线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也有其基本遵循,应该坚持贴近群众、运用群众话语、创新群众活动形式的原则。

贴近群众,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只有追踪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捕捉到普通百姓的心理动向。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贴近群众,回归民众的现实生活场域,回答及解决群众关心的各种民生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党的群众路线为载体,调和党群、干群利益冲突,协调国家整体利益、群体利益及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捍卫和维护民众的个人利益,从而在民众权利的切实落实及利益的满足中,取得人民大众的心理认同。

运用群众话语,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舆论环境。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说:“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群众话语是开启群众心扉的锁钥,是表达自身权利的扬声器。在坚持群众路线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及传播应诉诸群众话语。其一,要“曲高和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应一味采取政治性、理论性的话语或口号,而应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挖掘出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话语,增强其吸引力、感召力。其二,要“双管齐下”。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不仅应注重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的作用,更应关注手机、微博、微信等群众聚焦的网络新兴媒体。用能吸引大众眼球,激发兴趣的精神文化产品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传递社会正能量,达到以文育人、化人的效果。

创新群众活动形式,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习近平同志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内化于群众的观念,转变为他们的信仰追求,就必须探索出切实可行、操作性强、形式多样、常态化的群众实践活动形式,使之更细、更小、更实。更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应该着眼于每个行业、每个场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加深党群感情。更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引导人们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使劲,防微杜渐,学习身边的凡人善举,道德标兵。更实,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日常生活管理中,制定法律规范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建立奖惩机制,给予先进个人和集体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予以惩治。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师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9月10日,我们将迎来第30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主题是“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月3日,我院召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动员大会,对学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作了进一步部署和再动员,闫远东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对我院如何落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具体要求。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每个国家都有其全体成员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

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是广大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师之德乃教之魂,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长久的影响。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带头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学高,更要身正,帮助学生把第一粒扣子扣好,做好他们的领路人,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有高尚道德情操、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按照闫书记讲话精神要求,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在领会理解、认知认同、贯穿融入上下功夫;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深刻内涵、理论特色和实践要求,真正内化于心,在心灵中产生共鸣,实现“入耳、入脑、入心”,在精神上聚集价值,在思想上形成共识,成为思想的指引、精神的追求、价值的坐标;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真信、真懂和真用” ,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抓落实。

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抢挑重任,敢于担当,勇当学院名校建设的开拓者、探路人。前行的路上不会是坦途大道,会有困难、有险阻,有挫折。面对困难,我们要下定决心,坚决响应学院党委的号召,善于勤学、修德、勇于实践、笃实,敢于变革、创新,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奋力开拓学院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正如闫书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动员大会上所讲,2014年是学院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名校的关键之年,也是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重要之年,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实的工作举措、务实的工作作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泰山职业技术学院落地生根,引领社会新风尚,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学院实现市内当排头、省内争上游、国内创一流目标,为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做出更大贡献!

在干事创业中享受职业幸福

——祝全体教职工教师节快乐

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重教必尊师。“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是国家做出的庄严承诺。在第3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衷心祝全院教职工节日快乐,工作顺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既是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社会对教师的尊重,更是教师承担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描绘了蓝图、指明了航向。“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

上半年,在名校建设引领下,学院发展欣欣向荣,一批项目实现突破,甚至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教学成果获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是山东省在国家获得最高奖项;科研成果获省一等奖,创出泰职“新高度”;招生实现一志愿满额招足,中外合作办学招生更是取得“开门红”;师生在竞技大赛中赢得“满堂彩”;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力度空前,名校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等等,可以说学院发展处在历史最好的时期。这些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都凝结着全院教职工的付出和心血,是全体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结晶。在此向大家道一声---您们辛苦了!

学院发展取得硕果,可喜可贺。展望下半年,更需要我们快马加鞭,奋发有为。每一位教职工都要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总书记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上来,统一到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上来,统一到党委决策部署上来,凝心聚力,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进名校建设和深化校企合作,研究写好“深化综合改革、强化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学院与社会的协同式发展等”题目文章。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形势大好。职业教育大有作为、大有可为。我们要抓住机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名校建设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不干没有半点马克思主义;慢干就会被别人甩在最后。我们要把心思用在出实招上,把精力放在干实事上,把干劲使在抓落实上,以作风之真务学院工作之实,以落实之真务事业发展之实,这就是学院发展需要的好作风。下半年是我院名校建设的关键时期,全体教职工要按照闫远东书记在学习贯彻全国职教工作精神会议上的讲话要求,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真抓实干,尽职履职,勇于担当。每个人都是名校建设的主力军,我们要主动啃硬骨头,打冲锋,攻山头,苦活累活抢着干,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放在干事创业上,把干劲使在狠抓落实上,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实现学院发展的凤凰涅槃。

今天,在全面推进名校建设的进程中,焕发什么样的精气神,才能引领风尚、凝聚共识、攻坚克难?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共同的信仰和追求,立德树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广大教师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尊自律,廉洁从教,做高尚之师;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做魅力之师;要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做品行之师;要严谨笃学,终身学习,做学问之师。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全国职教工作会议描绘的壮阔蓝图上,我们肩负着学院的重托和期盼。我们要凝心聚力,劲往一处使,扎实推进名校建设;凝神聚气,汇集正能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勇担重任,改革创新,敬业奉献,再创辉煌!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教师既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又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既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又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开拓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光辉典范。“无德无以为师”,真正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爱,对事业和未来的爱,都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的落实上。我院财经系副主任王桂珍就是这样的典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泰山职业技术学院落地生根,教师必须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者、带头人。以高尚的道德使学生高尚,以渊博的知识使学生聪明,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去塑造学生心理的健康。教师只有以自己完美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才能使受教育者“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收到“不令而行”之效。学院开展的“师德建设教育月”活动,正是号召教职工“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助推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行动之一,要求广大教职工积极行动,认真落实。希望广大教职工观看泰安电视台《泰安新闻》栏目记者对王桂珍的专访报道受到启迪。

从心底深处挚爱自己的岗位

——一论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职业和其他职业有所不同,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作为教师,我们要首先拥有一颗爱心,一颗爱生如子之心。这种爱,必须根植于教师的心底,并体现在教师的行为和履行岗位职责上。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心比心,如何爱自己的孩子,也应如何爱自己的学生。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爱和奉献,就要忠诚和热爱自己的岗位。

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从自己的岗位做起,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岗位,这就是爱国、爱校的具体体现。爱国、爱校、爱岗一脉相承;连自己的工作岗位都不热爱,爱国、爱校只能是空中楼阁。学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员大会召开以来,绝大多数教职工积极行动,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教书育人,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财经系王桂珍老师,爱生如子,以校为家,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可是,近一段时间以来,还有的教职工,思想认识不到位,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标准不高,对自己要求不严,缺乏爱心和责任心,没有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甚至有的看到学生遇到困难熟视无睹,漠不关心。这是极端的缺乏爱心和对自己工作岗位不珍惜的表现。

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就要爱自己的学生。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感,就是爱。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我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教育事业,而不能把教育岗位仅仅当做一个养家糊口的工具。即使你从事服务岗位,同样也担负着育人的责任,都是学生心目中的老师。全体教职工在工作中面对学生时,想想若是自己的孩子你应该怎么办,都要有一颗视生如子之心。

爱岗在有为,有为才有岗。为既不能乱为,也不能慢为。乱为违规违纪,慢为是“庸懒散”的表现。我们常说“干好干孬都是干,不如干好;早干晚干都是干,不如早干”。我们就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想在前,干在前,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处处为学生考虑,把学生冷暖挂在心间,真正做到盯上、靠上、拼上,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到位,切实解决服务学生“最后一公里”问题。

每一位教职工,要从心底挚爱自己的岗位,把工作岗位作为干事创业、施展才华的有效平台,使自己的岗位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让每一个学生享受人生成长成才的幸福,这才是我们全体教职工的最大幸福和成就。

在敬业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有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今有“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的雷锋,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等等。

关于敬业,南宋朱熹有一句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礼记》“敬业乐群”,《论语》“敬事而信”、“执事敬”、“修己以敬”,倡导做事做人要专心、尽心,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梁启超先生在《敬业与乐业》中更是对敬业作了详细解释。他说,“敬业”就是“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总的来说,敬业就是敬重自己从事的事业,用敬畏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精益求精,千方百计把工作干好。

今天,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从爱岗敬业这个基础做起。敬业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职业、岗位不分高低贵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想当“状元”,就必须坚持爱岗敬业。只要你选择了并正在从事某项工作,不管喜欢不喜欢,都要尽心尽力做好,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成千上万的人在自己平凡岗位上的辛勤工作。每个公民的敬业,就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敬业要爱业、乐业。如果把工作仅仅当作饭碗和谋生工具,就很难谈得上爱业、乐业,遑论敬业。“爱而不敬,非真爱也;敬而不爱,非真敬也。”干一行,爱一行,对职业的挚爱甚至痴迷是敬业的深层动力,会燃起人们巨大的工作热情,激发人们干事创业。选择了教师职业,我们就要热爱这份职业,只有对它充满热情,你才能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难和考验,才能在普通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成为一个不普通的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心为师,一生为师,我院已故教师林鸾用生命的担当为我们诠释了敬业、爱业、乐业的最高境界。

敬业要精业。要干一行,精一行。一个人无论多么爱岗敬业,如果水平不高、能力不强,恐怕也很难取得大的成绩。对职业院校教师来讲,敬业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就要苦练技能,要手艺出众、技术精湛,乃至能操旷世绝活。《庄子》疱丁解牛,欧阳修《卖油翁》精业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打铁还须自身硬”,没有本事肯定会误事,甚至会做蠢事、做错事,会给学校工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每个教职工都需要加强学习,增强本领和本事。

敬业要干事创业。敬业的最高境界是创业,本职岗位就是创业的最好平台。结合我院实际,创业就是积极响应党委号召,立足本职工作,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创业就是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凡业绩;创业就是要有担当意识和进取精神,主动承担大事、难事,善于克服困难,创造性开展工作,在追求泰职梦和名校梦的征途上勇挑重担,奉献才智,有一分热发十分光。

所有职工都爱岗敬业,学校才能快速和谐发展。让我们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细节入手,上好每一堂课,指导好每一次技能训练,管理好每一座宿舍楼,服务好每一个学生,脚踏实地、尽心尽职、用敬畏之心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聚沙成塔,积流成河,用双手描绘学院美好发展蓝图,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民族繁荣、国家进步,进而实现中国梦汇聚起磅礴的力量。

下一条:习近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